新华社客户端济南5月28日电(记者王志)打通防疫数据共享的难点堵点,将11个单位22类近4亿条数据接入疫情防控数据融合平台;全员核酸检测信息系统“以快制快”,精准及时发现感染者,降低传播风险;利用AI机器人对相关人员进行“智慧随访”,有效提升随访排查质效……
今年3月底至5月初,济南市在抗击本轮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创新打造“数字抗疫”模式,通过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给疫情防控穿上“科技铠甲”,为精准落实防控措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济南市大数据局局长张海灵介绍,济南市“数字抗疫”注重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理念、手段、方式和功能,有效提升精准防控的基础支撑能力,形成防疫全流程的信息化战术,实现局域防控举措的重大创新。
针对抗疫中遇到的数据、系统不畅通等难点堵点,济南市通过系统整合、协同创新,消除各级、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信息孤岛”,先后打通省级系统8个、市级系统15个,将11个单位22类近4亿条数据接入疫情防控数据融合平台,实现防疫数据融合共享,为一系列数字抗疫措施的推出打下坚实基础。
张海灵说,为摸清全市实有人口底库,济南市大数据局会同公安、卫健等部门,先后归集医保、社保、核酸检测、场所码数据等19项22亿余条涉及人员数据信息,经过反复去重比对,并与每次核酸检测数据定时比对,动态调整人口底数,摸清了在济实有人口总数,首次基本做到了“总数清、人头清、位置清、状态清”。
核酸检测是迅速发现传染源、锁定管控目标,进而采取隔离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手段。据济南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济南市早已建设起“全域全员核酸检测系统”,截至5月中旬,系统承担济南17轮区域核酸检测任务,覆盖采送检报全流程管理,累计采样1.6亿人次,覆盖人数超过1047万人,采样峰值每小时187万人次,0宕机0故障,为精准及时地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降低传播风险,防止疫情扩散和外溢提供信息化支撑。
为做好疫情防控“三区”重点人员信息摸排,济南市委政法委充分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和信息化支撑作用,动员发动全市社区1.2万余名网格工作力量,深入开展摸排走访,及时掌握辖区独居老人、孕产妇、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重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员情况,导入疫情防控信息化系统,并同步将数据推送至大数据、卫健、公安等部门,为落实服务管理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撑。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济南市公安局疫情排查随访工作量居高不下,随访数据日均8万余条,峰值高达29万余条。为有效提升随访质效,缓解工作人员压力,济南市公安局积极搭建AI智能随访平台,以“数字”提效率,以“算力”增警力。
据介绍,济南公安“AI随访系统”应用通过AI机器人拨打电话,对公安部门推送的相关人员进行线上电话随访甄别,筛出重点人员,再由人工随访,建立“智慧随访”新模式。目前,全市共开通3000条AI随访热线,一天随访量最多可达十几万条,极大提高了排查随访效率。
与此同时,济南市住建、教育、人社、交通、市场监管、邮政等部门,发挥专业系统网格作用,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构建完善重点人群管理、建筑工地管控、零工人员管理、快递外卖人员管理、药店四类药品管理等多个系统功能应用,加快建设疫情处置闭环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流动人员精准管控。
工地作为济南市疫情防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一环,存在施工地点全市散布、人员密集、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等特点。为最大限度落实工地管控无死角,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迅速搭建完善“建筑工地管理平台”,建立涵盖所有参建单位和现场人员姓名、身份证号、现居住地、联系电话等详细信息的电子台账,每日进行更新,精准掌握现场人员底数,确保所有人员不失管、不脱管、不漏管。
济南市“建筑工地管理平台”每天将工地人员核酸检测数据与市卫健委核酸检测平台数据进行比对,发现未检测人员后及时推送至区县专班及项目落实整改,实现工地核酸检测全闭环、全链条、全覆盖,不漏一人。目前,全市已有2413个在建项目、约27万余施工人员实现平台建档管理。
山东省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域首席专家雷杰认为,工地人员和零工数量多,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济南市在工地和零工管理方面,运用信息化和数字化理念,精准管理到人头,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